聽著佛經出生的孩子 畢生研究宮廟文化紀錄「海岸媽」傳奇
2023.11.24金包里慈護宮 張瑞松
聽著佛經出生的孩子
畢生研究宮廟文化紀錄「海岸媽」傳奇
1938年出生於新北市金山區金包里的張瑞松,外祖父是地理師,是個從小就在娘胎聽佛經出生、長大的孩子,他從小就有佛緣,尤其家旁邊就是當地信仰中心金包里慈護宮廟媽祖廟,小時候就在廟埕打彈珠、玩沙包、看戲長大,與慈護宮的「海岸媽」結下不解之緣。
今年高齡85歲的張瑞松說,他在國小任教42年退而不休、還持續擔任中華民國童軍總會主任幹事,更是金包里慈護宮董事與解籤詩老師、北海岸及觀音山風景區管理處導覽員,約訪前一天還在北觀處值班到傍晚,訪問當天看到一個站在媽祖前虔誠參拜的長者,就是張瑞松校長。
看到張校長本人,其實就是個神采奕奕、精神抖擻的資深童軍樣,一點看不出是已經年逾80的長者,一談起他畢生研究的宮廟文化更是滔滔不絕,拿出隨身攜帶的筆電介紹金包里廟的歷史,更訴說他小時候天天聽外公誦佛經、參拜媽祖,小小年紀就只記得每次聽完經後就可以分到水果吃,開始對宮廟文化有好感的往事。
擔任教師、校長,從事教職後,研究宮廟歷史建築、探索「鄰居」金包里慈護宮「海岸媽」名稱的由來,還有從大媽到12媽的故事,逐漸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他邊從典籍中找資料、蒐集慈護宮大媽在北海岸被發現、選址到金包里、現在又擴建過程的歷史照片,加上當地的耆老口語傳說,編寫了厚厚一本「金包里慈護宮志」,他說這本書隨著慈護宮的發展與願景「還在持續更新中」。
張瑞松說,他小五就加入童軍,一路經過初中到大學童軍,畢業後即時擔任教師、校長,仍不改其對辦活動與旅遊的熱誠,他持續在寒暑假擔任童軍服務員,一直到領取童軍最高榮耀的「木章訓練」,還是持續在救國團帶活動、到北觀處當導覽員,課餘之暇碰到廟會辦活動還會到廟裡幫忙當志工,研究宮廟文化,一刻不得閒。
雖然天天都很忙碌,但張瑞松說自己從小就養成每天清晨6點、晚上6點專程到廟內參拜媽祖的習慣,問他都跟媽祖說什麼?他笑說每次碰到困擾,只要站在媽祖面前,一點燃香,不必說話就覺得心安,接著媽祖就會給他明確的方向,幫他解決困境。
他以自身碰到媽祖神蹟的經驗說,他擔任校長期間,因為校園設備招標案,一次拒絕提供民代回扣,一次招標案民意代表沒標到工程,兩度挨告「瀆職」,當時的社會對於校長涉及「瀆職」是很嚴重的事情,當時一度心灰意冷的他跟媽祖訴苦,媽祖都告訴他不必擔心,最後果然兩案檢察官都不起訴,還他清白。
擅長文辭的張瑞松也是金包里慈護宮的「張老師」。他說教師訓練課程,心理學是很重要的學科,他以自己所學運用到解籤詩的工作上,先教導求籤者跟媽祖說話,要他們拿起香,忘記所有事,「心要靜,自不亂,心之方向就會出現」,他要求籤者自我剖析自己現況與想要的改變再求籤,自然就會找到正確的方向。
張瑞松坦言,師者教育心跟救國團的熱誠,讓他至今仍天天行程滿檔往外跑,笑說「太太從年輕抱怨到現在」,但他仍堅持自己的興趣,「把家顧好,廟也要顧好」是對自我的要求,他很感謝媽祖幫他孫兒工作順利、學業優秀,家中有設計師、會計師、語言治療師、電腦繪圖師,一點都不輸他這個老師。
拿到「媽祖之光」榮耀,張瑞松笑說「其實媽祖一直是我的心靈寄託、力量、與支柱」,他會秉持媽祖慈愛精神,繼續助人、行善,讓這個社會更祥和、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