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東市 天后宮
  • 宮廟介紹

寺廟的歷史及人文

台東舊稱「埤南覓」,俗稱「後山」,從前是原住民群居的地方,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漢人才到台東從事貿易和農耕。光緒元年,清政府在後山設卑南廳,光緒十年,提督張兆連率鎮海後軍營設在今台東市中華路。光緒十三年台灣建省,卑南廳升格為台東直隸州。光緒十四年六月,因水尾墾撫局的委員雷福海征收各地田畝清丈費過苛,大庄客民劉添旺結合附近墾民及平埔族人起事,七月戰火延燒到埤南,呂家望(今卑南鄉利家村)等山胞部落起兵燒毀埤南廳署,圍攻張統領的鎮海後軍,堡壘內沒有水井,官兵們口渴得已經無法忍受,張統領命陳添等人臨時挖井,挖了九仞深,還沒有得到泉水,於是張燒香向媽祖膜拜禱告,說也奇怪,剎那間甘泉立即湧出,軍心大振。苦守半個月後,台灣巡撫劉銘傳派援軍乘輪船趕到,事件因而平定。光緒十五年,張兆連提督為感謝媽祖的救助,捐俸倡議建廟感恩,並發動部屬及地方士紳共襄盛舉。同年秋派員前往前山採辦各類建築材料,歷時一年落成,光緒皇帝賜頒「靈昭誠佑」匾額一幅。

建廟沿革

原廟地址建於現台東市和平街之東禪寺,民國十九年因地震龜裂,決定遷建。由善土吳錦麟先生捐出現址一千六百餘坪土地,地方聞人林舍、陳冬路、賴金木、張宜春、林江寧等人,向全省各地信徒籌募經費。建於今中華路現址﹔歷時三年,民國二十二年落成。

民國三十三年,盟軍在本省大規模空襲,當時台東街道滿目瘡痍,災情慘重,媽祖廟遭盟機攻擊數顆巨型炸彈擲下,都未命中,安然無恙,民眾驚奇更敬服媽祖的神力。

民國二十二年新廟落成後,首任主持人張之遠先賢因年邁功成身退,地方士神公推賴金木主持廟務。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賴君等發起募捐將廟宇重予整修,民國三十七年三月完工。賴君卸任後,由林江寧接任,其後由劉燦英主持。民國四十三年起由地方名紳林錦泉掌理廟務,民國五十一年十一月舉行平安醮。民國六十五年四月成立台東天后宮管理委員會,推選林錦泉哲嗣林獻堂為主任委員,敦聘洪國貞為總幹事、隨後有林寶漳等續接總幹。迄今有一百一十九年歷史,允為東台灣首屈一指的宗教信仰中心,現任主委為林獻堂之弟林有德。

活動概況

台東市天后宮為百年寺廟已列為台東縣歷史文化建築,光緒帝御賜靈昭誠佑匾見証其歷史地位,因此除回定的神明慶典、犒軍等活動外,年前舉辦全省科儀研討會、十二年一科的建醮大會、另外參與媽祖回湄洲進香活動、或與其他寺廟的交流活動等。每年元宵節承辦的台東縣神輿遊境祈福活動為台東市傳統民俗文化特色,宮內全體動員出錢出力,花錢辦好台東的大事,在所不惜,以保持文化香火代代相傳、永續不絕的文化資產。本宮管理委員會誠摯希望海內外鄉親朋友,來台東蒞臨天后宮參拜、指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