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中天后宮
  • 宮廟介紹

自台南縣山上鄉山上天后宮玉二聖母分靈

台中天后宮座落於純樸簡實之鄉村中。本宮肇建淵源,係自台南縣山上鄉山上天后宮玉二聖母分靈。緣於民國四十四年間,台南山上人氏林料安,至台中糖廠工作,身帶玉二聖母香火,宿於李清標家中。適逢李氏二子身染重疾求醫問診、藥石罔效,乃請示玉二聖母,得聖母降鑾救助而痊癒,聖母救世之消息不脛而走,參香祈者紛至沓來。斯時信徒陳環正病入膏盲,遍尋名醫求治,均告罔效,後得玉二聖母之助,身體得以康瘉。

信徒日增,捐地建廟

陳環正以眾信大德、感念聖恩、乃請玉二聖母降賜金尊(玉二聖母及中壇元帥),並設壇奉祀陳氏宅,以供眾善信膜拜。

爾後香火鼎盛、神光普照、威靈顯赫、降福時增、德澤鄉里、隨處吉祥、眾信虔誠、同聲感載、乃成立管理委員會共護神尊。但因廟堂幅地狹小,每逢廟典、擁擠不堪、諸多不便、眾信大德、提議覓地、興建廟宇,群策群力、慷慨解囊、覓得佳地,烏日前竹、位居庄頭、地靈人傑,左前河川、水明清秀、踴躍奔騰、氣勢宏偉、盤桓來拜,前面空曠、舒暢宜人、遠望山頭、山峰巒疊、龍鱗起伏、瑞氣氤氳,聖母顯聖、福緣所至、得此吉地,占地約一、六00坪。

  • 民國七十五年歲次丙寅年,動工奠基、鳩工興建、並建臨時宮於殿後、移奉聖母、朝拜迄今。在第一屆陳主委添城積極規劃籌建、規模宏大、美麗壯觀,分前、中、後三殿、左右鐘鼓樓及廂房,廂房供為活動中心、會議室、辦公室、貴賓接待室、香客休息室等用途。為經費短絀,歷經多年終於完成建廟大業。
  • 民國八十二年歲次癸酉年中殿落成入火安座。
  • 民國一0一年歲次壬辰年十一月前殿落成舉辦開廟門大典。
  • 民國一0三年歲次甲午年九月後殿落成舉辦凌霄寶殿入火安座慶成大典。

大殿介紹

殿正門「天心興宇宙萬古油煙永薦,后範耀乾坤千秋俎豆馨香。」的對聯揭示了聖母的千古后範。門旁孔明用兵、閱兵臺、二龍搶珠、雙獅戲球、金剛伏虎的石雕,雕工精細。而左前石壁上以「旗、球」圖案,配合右前石壁的「戟、磬」圖案,象徵「祈求吉慶」,寓意深遠。

由宇內墀進入神殿,左右廟壁均繪飾人物圖案與各色剪粘,富雅沉斂,隱約顥示出中國崇尚「圓融」之祥和意象。復觀宇頂樑柱,結網式藻井,雕鑄精巧複雜,網目形式迴異,紋彩鮮豔奪目,還有層層斗拱密疊,雕樑畫棟,美輪美奐,金碧輝煌。

本殿神龕主祀「天上聖母」,鳳冠霞袍,慈目低垂,溫婉法相,端藹中透露幾許威嚴。從祀順風耳、千里眼二神將左右對峙護衞,二神瞪眼咧嘴,備極猙獰,神態栩栩,舉手投足,英武凜然,姿儀明快俐落且饒富動感,令人望而生畏。

石雕、石碑

大天后宮龐大的古建築群,佈局合理,層次分明,建構精美,富麗堂皇。

月台(即頂埕)有道光年間之青斗石獅一對,雕刻細膩圓潤。從西而東逐層升高;三川殿微微抬高,可拾階而上,石階細膩的龍首雕紋實不多見。

擁有四進建築,面寬三開間,宮埕廣闊,廟宇從三川門進入,經過長廊(過水廊)、拜殿、中殿、而後殿,逐級高昇,中殿有七重閣(階七級、閣七重)。

大天后宮的石刻大部分集中在三川殿。三川殿口之螭虎堵、抱鼔石及基座櫃台腳、門枕(印斗石)、柱珠等,賞心悅目,令人不由駐足。

木雕、斗栱、藻井、雀替、吊筒

中國木架構建築,到了明代,已經『標準化、定型化、規格化』。傳統木架構式有「抬樑」、「穿斗」、「井干」三種不同之結構,其中以「抬樑」最為普遍。

大天后宮建築架構在排架之間,用橫枋聯繫脊爪柱的上端,並在各層樑頭和脊爪柱上,安裝與排架相交的檁條(亦稱桁,即屋上之橫木),然後檁上釘椽(托住瓦上的木條,即瓦檔)承托屋面荷重,組成縱橫牽連架構。屋頂兩端的磚牆砌成與瓦頂坡度相同,稱為「硬山頂」,大天后宮正殿,即為「硬山頂」架構。

此外大天后宮拜殿擁有臺灣最高大的捲棚式屋架,曲線昂揚,不用一釘而拱起,負荷萬斤而不傾,將傳統建築力學,發揮的淋漓盡致。

剪黏

廣東稱為瓷,是一種剪花的裝飾技術,以鐵絲為骨,灰泥為肉,塑出人物、鳥獸及花草造型,外皮再以鉗子剪下碗片或彩瓷上的裝飾藝品。多用於寺廟、屋宅之屋頂主脊或水車垛上的裝飾,通常將石灰、海菜、糖水等搗作為黏合,近年使用的材料則常用玻璃片或塑膠片代替,這種功夫需由專門匠人負責,泥匠在完成屋脊後,剪黏匠即按房子的規模等級來設計,故花樣美侖美奐

交趾陶

源自唐三彩的低溫陶燒,清代中葉由福建泉州一帶傳來台灣,多作為再屋脊及牆上水車垛裝飾之陶塑。它要先用瓷土塑形,然後繪釉入燒製而成,一般燒的溫度皆只八、九百度左右,屬於低溫陶。釉藥色彩豐富、胭脂紅最出名,可作細膩之藝術表現。缺點是硬度不夠,容易斷裂,因之陶降製做時,尺寸無法放大。若欲作一尊較大物或走獸,通常要分解成數小片分別燒製,完成之後再予組合,交趾陶或交趾燒之稱法在日治時期出現。

彩繪

彩色裝飾性的繪畫,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特徵之一。秦漢時期從器物與歌賦中可以看到朱、白兩色的彩繪圖案,這一時期的彩畫紋樣大採用綾錦紋,說明建築彩畫直接脫胎於木衣綈繡的做法。至南北朝佛教藝術得長足發展,受西域和古印度的影響,產生了許多新的建築裝飾圖案,如卷草、蓮瓣、寶珠等。

隨唐五代建築彩畫多用丹粉刷飾及七朱八白,風格雄健。兩宋時期建築彩畫,無論在技術和用色上都有很大發展,一反隨康時期古的丹粉刷飾而日趨華美,有"絢麗如織繡"。宋《營造法式》較詳盡記錄這一成就,並附有圖樣,說明六種主要彩畫形制。明清在兩宋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把建築彩畫推向新的階段,其用色和圖案日趨程式化、標準化。根據圖案組織,可分為和璽、旋子和蘇式彩畫數種,分別用於不同等級和性質的建築上。

木結構應用 木結構上塗油漆原來是一種防護措施,後來成了美化建築物的重要手段,並具有"明貴賤,辨等級"的封建等級意義,以柱子為例,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天子用紅色,諸候用黑色,大夫青色,一般官吏用黃色的規定。宋代規定百姓家屋不得用五彩作裝飾,這樣在建築彩繪藝術發展上有不同程度影響。

樑枋的應用 在樑枋的彩繪上除蘇式彩繪外,則以旋子及和璽彩繪為主。旋子彩繪係以牡丹花變形的旋子花紋為藻頭裝飾的重點;而和璽彩繪則多用於宮殿建築,題材則以象徵權威的龍鳳為主,色調濃重華麗,充分顯示帝王之家的氣派。

一般的亭、台、樓閣及檐廊等小式建築多用蘇式彩繪;在大型建築或重要的儀典建築則以旋子及和璽彩繪為主。現今台灣的建築彩繪,基本上即屬於蘇式彩繪系統。

門神

門神是入口門板上的彩繪題材,為廟宇繪畫最醒目的地方,門神取其為門戶,辟邪祈福的功能,造多威武。中國最早的門神為神茶與鬱壘,自從佛教傳入中土之後,門神多樣化,佛寺除了四大天王獲金剛像之外,也有韋、藍護法或哼哈二將。台灣祠廟以秦叔寶及尉遲恭最常見,媽祖廟洗用宮娥,道教廟常用天將,北港朝天宮有二十四節氣的門神,較為罕見。而民間豪宅及宮府亦有繪門神之例。

鐘鼓樓

祠廟中配置於左右的重要建築,通常左樓掛鐘右樓懸鼓,平日晨昏作息及重要法會以鐘鼓為號。鐘鼓樓並設之舉可追溯至周朝,唐宋時期的佛寺大都只有鐘樓,而不設鼓樓。台灣最早之例,可能是台南開元寺所藏「重修海會寺圖碑」中彌勒殿前的鐘鼓樓。

台灣的街屋式及合院式祠廟因廟地窄小,多於正殿左右懸吊鐘鼓,並未另建鐘鼓樓,清末則常將鐘鼓樓直接建在左右護室的屋頂之上,如台北大龍峒保安宮及艋舺龍山寺,戰後又盛行將鐘鼓樓建於三川殿兩側的作法。近代台灣寺廟的鐘鼓樓喜作六角形攢尖重簷頂,可能係受到首開先例的台北艋舺龍山寺之影響,龍山寺採用扁六角形,使其具正背面,頗為高明。

發心助道,保一身之順,蔭後世子孫之富貴 本宮籌建徑年,今已先後完成中殿、後殿、玉皇寶殿的硬體結構,唯內部神龕、壁堵、龍柱及廟瓦欄杆等等,裝設仍有賴各地善信大德,發心助道,共襄盛舉,俾使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南北斗星及觀世音菩薩等神尊早日安座完成。凡爾十方仁人善士,施助資源助建道場者,其功匪淺,待本宮安座完成,自當立碑鐫刻留名為念,並依攻上疏天曹,祈蒙天闕澤施塵凡,近則保一身之順、遂與榮顯,遠則可蔭後世子孫之富貴。既能行功立德,後可助道興道,誠屬最大的善事也。

隨緣贊助,多少不拘,鈞表歡迎 懇請十方善信大德護持本籌建,舉凡建宮基金,裝設經費,皆可隨緣贊助,多少不拘,鈞表歡迎,如蒙發心,亦可使用匯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