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金板境天后宮其肇建年代已無可考據,相傳為清代嘉慶年間,海盜蔡牽為求媽祖庇佑,捐資所建馬祖列島四座天后宮之一,有學者卓克華推論,其年代應早於蔡牽時代,而蔡牽應只是修建時捐資助修。
1869年(同治8年間)天后宮曾由居民加以修繕,內地連江縣壺江島張姓信士,捐獻鐵製香爐一座。而後又於1919年修繕,龍沙境姜姓信士敬獻楹聯一對,安凱鄉郭婆一帶黃姓「總司」敬獻石製香爐一座。
1949年,國軍進駐馬祖列島後,同年8月天后宮被暫作為仁愛國校第二分班一年級教室(現南竿鄉仁愛國小)使用,正殿為教室,以木板隔開祭祀空間,東廂房作為天后宮管理人居住空間使用。
1962年,仁愛國小遷仁愛村95號,天后宮後作為手工訓練班及臨時醫療站,到了1970年代則被用於家政縫紉訓練班的場所,最後回復既往的祭祀功能,1969年,仁愛村長陳其灶延請泥水匠師王木喜,將正殿與東廂的前檐拆除牆面,改以水泥牆,後1977年,1984年發起大修,並得到當時馬祖防衛司令部司令趙萬富支援、派遣台藉技藝工兵數名協助修建。目前的廟宇外觀是2016年大規模修繕工程後的外觀,大異於修繕前的樣貌。
特色介紹
天后宮保有當年閩東封火山牆的型式,內部以福州杉為材,採穿斗式構架,柱、樑、檁、枋等構件,大致上仍有廟宇原貌與架構,屋頂屬出檐式建築法,正面原為板牆立面,後為保護木構架,避免長期風化毀損,改設為磚造牆身。
例行慶典
天后宮的主神為天上聖母,廟裡所從祀的陪祀神還有威武陳元帥、華光大帝、臨水夫人、福德正神、七爺八爺、千里眼、順風耳等眾神,神像與神龕雕工古樸細膩,威武陳元帥以少見的「廟中廟」形式呈現。室內空間規劃祭祀空間與展示區,免費開放參觀。
天后宮籤詩是由當地仕紳陳郡利所贈印,值得注意的是,廟中主祀神雖為媽祖,然籤詩上卻以「金板境威武陳將軍」為名,據當地居民所言,信眾若有事相求,通常會向威武陳元帥問事。 每年農曆正月十八日,金板境天后宮將會舉行元宵擺暝與遶境活動,各家戶會在門前焚香迎接,祈求神明保佑平安。
其他事項
不同於其他的天后宮,金板境天后宮供奉的媽祖神像並非為稍有年紀的長者面貌,而是以媽祖其得道升天的傳說時間點,維持著16歲的少女容貌。神像高110公分,面寬53.5公分,深度52.5公分,是馬祖地區目前少有的泥塑神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