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本廟目前保留的清道光乙巳年(西元1845年)蒲月(農曆五月)重造碑文上說建廟頗早,與傳說清嘉慶年間海盜蔡牽來此建廟時間頗相吻合,後燬於火災,道光乙巳年重建。至光緒十九年(西元1893年)再度重建,廟內今仍保留捐款者名錄。
1930至1940年間津沙村民人數頗多,曾在廟前建戲台,邀福州一帶的戲班來此演出。其間雖有數次維修廟貌,到1970年代已結構毀壞,瓦石坍塌,村民乃集眾籌備重建,並與後方之大王宮合而為一,由軍方協助施工,在1978年竣工,共耗資150萬。
2018年1月11日已重修慶成安座,廟內神像亦全部重新安金彩繪煥然一新。據說,最早的媽祖神像是素白臉色,在民國時期重建時臺籍塑像師父受到託夢,而塑造黑面媽祖。
特色介紹
據村中長者表示,很早以前有廟時就祭祀著天后與五顯神君,和土地公。二將軍本來的小廟在海邊今五五據點邊,傳說是筱澳飛香爐到本村,祂的原型是鳥神,以前行船人船隻進水,只要向天呼告二將軍便能獲救,二將軍上到乩僮身上所發之聲頗似鳥語,極難聽懂,有時也會透過乩童「剔血符」(附身時乩童以利刃割破舌頭或指尖,以血畫符)再交由信眾攜回保身安家。
村民男眾只慣拜二將軍,女眾則祀奉天后,二將軍有不少誼子,壽誕元宵均前來喜慶神明,津沙居民遷居台灣桃園縣龍潭人數多,近年亦在龍潭建一二將軍廟,供身在異鄉的信徒祀奉。白馬尊王原在後方的大王宮奉祀,民國六十七年天后宮重建後則迎進合祀,旁邊有七爺、八爺隨護,管理喪家報亡等事務具有村城隍爺的功用。本廟目前保留有清道光乙巳年(西元1845年)蒲月(農曆五月)重造碑文上說明本宮建廟頗早,似與傳說中清嘉慶年間海盜蔡牽來此建廟時間頗相吻合,後燬於火災,道光乙巳年重建。至光緒十九年再度重建,廟內今仍保留捐款者名錄。
民國二、三十年村民人數頗多,曾在廟前建戲台,邀福州一帶的戲班,以及村中居民自組戲班在此演出。其間雖有數次維修廟貌,到民國六十幾年已結構毀壞,瓦石坍塌,村民乃集眾籌備重建,並與後方之大王宮合而為一,由軍方協助施工,在民國六十七年竣工。
團隊組織
南竿津沙境天后宮為一座傳統閩南式歇山頂三門三開間之建築,寬廣的廟埕正中有一座天公爐,由天公爐後方御路兩旁拾階而上可見屋簷下懸掛一方天后宮廟額,廟門前石獅、龍柱一應俱全。廟內存有兩方石碑,其中一方石碑鐫刻清道光乙巳年蒲月重造碑,再加上此廟流傳為清嘉慶年間海盜蔡牽所建造的廟宇,可見其悠久歷史。
主祀神為天上聖母,陪祀神為白馬尊王及夫人、五顯神君、二將軍、福德正神。主要祭祀活動為農曆正月十五日的擺暝祭典。津沙天后宮是津沙村的信仰中心,也是南竿鄉三大天后宮之一,不同於鐵板與馬港天后宮的粉面媽祖神像,津沙供奉的是全馬祖唯一的「黑面媽祖」。於清朝年間興建的舊天后宮已不存在,現在所見的是民國67年由國軍協助重建的,有別於馬祖地區傳統封火山牆的廟宇,廟宇為三開間的閩南建築。
也因此,廟裡的門窗邊框塗上綠色,樑上畫有24孝圖案,最特別的是,廟裡還有反共復國標語,「神.有感反共復國勝利,天命所歸自由民主勝利,」和一般廟宇顯得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