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鄉信仰移植」,屏東內埔慈聖宮,再一次為這個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做了一個最珍貴的典範。就像四百年前,來自「唐山」橫越黑水溝到台灣開天闢地的祖先一樣,會從故鄉迎請神明在身邊護佑平安,在生活安定之後,思及應該蓋一座宮殿,給守護鄉親的神明居住,同時也提供一處鄉人聯誼的地方。 屏東內埔鄉就住著一群從台中來的大甲人,這群到屏東開荒的大甲人於生活安定之後,回想父祖輩或更久遠的祖先住過的土地和所供奉的神明,他們離家越久對於故鄉舊事就越懷念。 大甲媽祖每年到南部遶境進香的活動,讓這群來自大甲的新移民年年期盼,鄉音、舊事在每年大甲媽祖南巡的季節,挑動這群新移民的心。民國七十年左右,鄉親便三五成群組團到新港去迎接大甲媽祖,去看看思念的大甲媽祖,與媽祖和鄉親在新港話家常,一解思鄉之苦。通常是大甲媽祖半夜出城離開新港,鄉親們恭送大甲媽祖出城後才返回屏東內埔。 在多年之後,由張水木先生提議:擬籌到大甲參香事宜。在場有蔡丙丁、張盛文、林榮哲、張清懋,連同張水木共五人。眾人到大甲與鎮瀾宮方面商議參香事宜,經大甲媽祖筊杯確定之後,等了兩年參香才輪到這群屏東的大甲旅人執行。民國七十八年(西元一九八九年),為能順利參與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遶境進香之參香,信眾首推張見文先生擔任主任委員,草創初名「大甲鎮瀾宮屏東天上聖母會」。眾志成城終能圓滿參與大甲媽祖遶境之神聖任務。只是當時開基媽祖並無宮廟接受信徒膜拜,經開基媽祖筊杯指示,擇置張漠安先生吉宅供奉。次年鄉親團赴福建省求得湄洲媽祖神尊,於七十九年九月十一日迎回。自此聖母神威益加顯赫,香客日眾。 管理委員會在民國八十一年改選,由黃武林先生膺任主委,同年斥資新台幣伍佰萬元購地(面積1669平方公尺)。媽祖庇佑,民國八十二年搶得貳香,大甲鎮瀾宮再供出南巡媽祖進駐,民國八十三年六月初八日,吉時動工興建宮殿,眾力耗資近一千萬元,方有今日之內陳與外觀。同年十一月初五日吉時安龍入火,鎮殿媽祖奉安寶座,玉旨定名為「慈聖宮」。宮中供奉千里眼與順風耳將軍、福德正神、註生娘娘、虎爺,與值年太歲星君,設置光明燈,爾後香火鼎盛廣結善緣,遂於民國八十五年(西元一九九六年)搶得頭香。至民國八十七年(西元一九九八年)圓滿完成參與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遶境進香之盛事。回首前塵,由參香而貳香再頭香各三年,前後長達十一年之艱辛歷程,慈聖宮善男信女胼手胝足、誠信有加,當同沐神恩,得廣蒙德澤。 慈聖宮的開基媽祖為粉色年輕面容的媽祖,雖臉局部因香火鼎盛稍微被燻黑,卻可見慈聖宮開基媽祖原本清秀斯文不失莊嚴的模樣。隱約提醒著這群離鄉發展的信眾「莫忘初心」,以「德」、「慧」與人相處及經營事業。 近年慈聖宮申請廟宇執照,民國九十六年經過鑑界丈量,才發現廟的建築佔用到隔鄰檳榔園一角,面積雖不到三坪,廟方幾次和地主協調,有意洽購或以地易地方式解決,無奈地主不願割愛,廟方最後開會研議,決定就地遷廟,並連擲三個聖筊徵得媽祖同意。 廟方委託樓房遷移工程公司規劃,將整座廟從原址向左平行遷移十七公尺,媽祖全程坐鎮廟中,從前置作業到搬至定點只花了十天,順利到連工程師傅都覺得「有如神助」,彷彿坐鎮大殿的媽祖也來幫忙。 據慈聖宮廟裡耆老敍述,原本只想蓋一間可供媽祖遮風避雨的小廟,孰知信徒熱誠捐款,集思廣益才蓋得如此廣闊。慈聖宮的紅色屋脊與屋頂中間裝飾的紅太陽,以及前簷廊間的兩對紅柱,被四周環境的碧綠烘托而出,而這樣象徵熱情的紅色也出現在女性委員的西裝外套與男性委員的領帶上,令人感到神采奕奕。 慈聖宮素淨的外觀,僅以龍鳳呈祥彩繪在廟名兩旁,另以「忠孝節義」為題的彩繪在屋簷間的橫樑。正殿的神龕則以單純的蟠龍木雕去突顯聖母的神聖與慈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