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於荷據時期西拉雅族之目加溜灣社群部落的後堀潭湄婆宮,自埔漢先民蓽路藍縷、胼手胝足,開臺以來一直為後堀潭部落庄廟,更因其開基最早,地位崇高,自古即榮膺「頂八庄」庄主廟之名銜。 據悉,後堀潭湄婆宮,主祀 天上聖母(福建 湄洲巡海婆祖),同祀註生娘娘、福德正神、謝府元帥、中壇元帥及虎爺將軍等神祇,具足內外五營神兵鎮守闔境平安,開臺時期廟址原在明鄭古地嶺頂庄。 嶺頂庄位於後堀潭庄東鄰,乃後堀潭先民渡臺安居之原始部落,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合併為後堀潭庄,今則隸屬蘇林里所轄行政區域。 明永曆十五年(1661)大明招討大將軍 鄭成功平定臺江戰事後,自領何斌、馬信、楊祥、蕭拱宸等將領及上千人馬等,宣威巡視於西拉雅族之新港與目加溜灣社群。 王師欣慰埔漢百姓簞食壺漿,置設香案恭迎王師,親勉百姓慰以好言,鄭成功又見唐山移民銘感 媽祖護佑平安渡臺,案桌之上虔誠敬祀湄洲 巡海婆祖―媽祖婆,特賜水師艦隊護佑航行平安之軟身媽祖神尊一座,藉以宣慰埔漢群黎祈賜闔境平安。 目加溜灣埔漢百姓如獲至寶,始敬祀於開臺始祖林氏廳堂供奉膜拜。 迨至明永曆廿二年(1668)嶺頂與後堀潭眾庄民始擇於 嶺頂一地興建公厝(公廨),安奉 媽祖神像,開基立祠共沐神恩,此為明鄭時期西拉雅族目加溜灣地區首建媽祖宮殿是也。 三百五十餘年來,後堀潭湄婆宮一直保持傳統,年復一年,年年如此,其廟名「湄婆宮」尚保留了開臺時期對天上聖母最親切的尊稱―湄洲巡海婆祖,後代子孫緬懷祖先孺慕之情,未曾一日或忘。 湄婆宮廟史簡介: 台南市安定區「後堀潭」湄婆宮是部落的庄廟,主祀媽祖為二尺八寸「軟身」金身神尊,相傳有300多年歷史,廟宇曾多次毀損後重建,現為當地民眾重要信仰中心。 湄婆宮原廟址在安定區「嶺頂」地界,「嶺頂」位於台南市安定區後堀潭東邊,也是先民的聚落。明鄭時期,後堀潭庄奉祀天上聖母,係早期先民由福建泉州一帶,移徙來此墾荒,爲祈求媽祖神佑,隨身渡海來台,迄今三百多年,當時此地僅有十三戶居民零星聚落,爲感念媽祖恩澤,同心協力,擇地築庵,供奉膜拜,爲庄頭守護神明,亦成為庄民祈求心靈保障,聯絡情誼,凝聚力量的信仰中心,湄婆宮香境盛況,曾廣及「崁頂」、「後堀潭」、「蘇厝」、「林厝」、「西衛」、「崁頂」、「百二甲」和「胡厝寮」等所謂「頂八庄」地界。 湄婆宮媽祖神像的由來,地方相傳指稱,在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延平郡王鄭成功,由台南鹿耳門入台後,隨軍出巡探勘地形,抵達「嶺頂」地區,見居民供奉媽祖信仰,爲撫念鄉情,特將隨艦護持之二尺八寸「軟身」金身媽祖神像一尊與眾部將,賜給墾農十三戶庄民信仰膜拜,起初被祀奉於林氏廳堂,此為當地開基緣由。
所謂「軟身」,顧名思義是說金尊體態雕塑上,其各部關節處條理分明,並以木梢固定支撐組合而成與人類骨骼結構相同,可以自由活動。此種雕工精緻獨具風格,係明清時期最盛行之雕刻法,由此可證神尊年代之淵遠,據傳述軟身媽祖神尊在移駕時,若不慎動到手腳或頭部,如有異樣,移駕之人其相同部位將有感覺不舒服,此乃意謂媽祖之神靈與人相通。 湄婆宮原稱「天上聖母」、「天妃寺」、「媽祖廟」,民國52(1963年)年出版的「台灣省台南縣寺廟大觀」,才出現「湄婆宮」的廟名及明永曆二十一年(1668年),庄民在「嶺頂」興建公厝,安奉媽祖神像。 「湄婆宮」傳於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為感念媽祖神恩,由地方耆老黃闖、林羿、吳新佑、林在、林樣等人發起興建,以土磚建造宮殿,供奉「湄洲媽祖」並命名為「湄婆宮」,早期媽祖擁有百餘甲之庄地,農戶尋田時均需騎馬始能到達,由此足證當時在「湄洲媽」神威靈感庇祐下,庄頭戶民之富裕情況。 乾隆三十二(1767)年,因年久失修,樑柱腐朽,管理人黃添財、林港、黃柏、洪茂全等,發動重建。道光三年(1833年)七月,一場大風雨,灣裡溪(今曾文溪)氾濫成災,蘇厝庄遭沖毀,多人遷入後堀潭。光緒十三年(1887年),由地方仕紳林等、林極步、林和尚等捐金450圓,重建廟宇。 日昭和三年(1928年)湄婆宮再度受損於曾文溪水患,翌年,董事林極步、林大川,管理人林等、蘇伯等,募款重建,為土磚造建築:民國74年(1985年)又因廟身蛀食毀損,神殿簡陋,廟室狹宰,決議重建,民國85年(1996年)完工。
湄婆 宮另配祀福德正神、註生娘娘、謝府元帥、中壇元帥、虎爺等,信徒迄今已增到45戶。現年77歲的廟祝黃連續表示,二十多年前建廟時,只有十多萬元,廟方沒錢就向台南市鹿耳門天后宮借款,獲得鼎力協助,因而締造兩廟關係十分密切關係與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