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門 天后宮
  • 宮廟介紹

澳門現有媽祖廟近十座,而且廟齡都在百年以上。這些建築不僅記述了媽祖文化在澳門傳播的歷史,也記述了福建籍人在「澳門人」形成過程中的「輩分」。 澳門最早的居民之一就是來自媽祖的故鄉─福建。根據史料記載,南宋被元朝滅亡之前,其政權中心一度從臨安(杭州)移到福建。這段時期,福州有很多人參加南宋軍隊,但是不久後南宋的政權又不得不放棄福建,暫時避亂難遷往廣東,戰線也隨之南移。最後,一場決定性的大海戰在臨近澳門的伶仃洋與崖門之間的海域展開。當時,幾千艘的宋元戰艦在這裡互相廝殺,元軍勢強,勢如破竹;宋軍疲憊,潰不成軍,數十萬南宋將士葬身海底,西元一二七九年大宋從此滅亡。在這場悲壯的海戰之後,少數未戰死的南宋軍人逃至「濠鏡澳」,即現今的澳門半島藏身。這些南宋軍人就是最早抵達澳門的福建人。爾後到澳門定居的福建人越來越多。目前,澳門四十五萬常居人口中,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是閩籍。 澳門從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西元一五五七年)就成為葡萄牙的殖民地,直到西元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才回歸中國。正當第一批葡萄牙人抵達澳門時,就在澳門最大的「媽祖閣」附近登陸,於是詢問當地名稱,由於語言上溝通的障礙,居民誤以為指廟宇,回答「媽閣」,葡萄牙人以其音翻成「Macau」。澳門「Macau」成為全世界第一個以媽祖命名的城市。隨著時代的推移,媽祖文化也隨著一代又一代閩籍澳門人的散播與發揚,逐漸成為澳門多元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數百年來,媽祖成為澳門人最崇敬的神祇,也是澳門人最重要的精神寄託。 自幼眷戀媽祖文化的澳門福建同鄉總會會長顏延齡,於西元一九九八年與陳明金先生等有心人士,共同成立以弘揚媽祖文化為宗旨的「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並投下鉅資籌建一座集宗教、文化、民俗、旅遊於一體的「澳門媽祖文化村」。西元二零零一年初,澳門媽祖文化村的主體建築─天后宮正式動工興建,新廟工程順利於西元二零零三年竣工落成。

石塘的漢白玉媽

澳門天后宮的粉面開基媽祖為高達三公尺的媽祖塑像,鳳冠霞披,慈眉善目,儀態端莊。據說天后宮的建蓋位置是在媽祖的指點下,選擇在林木茂密的疊塘山中搭建,開工前大家還在傷腦筋沒有平坦之處怎能建廟,但一開工就挖出一塊巨石,於是工程順利進行。 西元一九九八年農曆九月初九,媽祖升天紀念日,澳門政府在路環疊石塘山矗立世界上最高的漢白玉媽祖雕像,並舉行隆重的開光典禮。雕像高十九點九九米,由一百二十塊漢白玉雕刻而成,總重量超過五百噸。漢白玉媽祖雕像豐滿而俊秀,端莊祥和,充滿慈善之美。 澳門人原本就非常敬仰媽祖,自從天后宮蓋建後,人們對媽祖的信仰更加虔誠。西元二零零三年,「SARS」肆虐,人心惶惶,但緊臨最大疫區的澳門,卻能平安度過,且無一原發性病例。澳門人深信這是媽祖的庇護,媽祖也給了人們應對災難的智慧、勇氣和力量。

匯集各地的建築精髓

整個媽祖文化村規劃有澳門天后宮廟、廟前石牌坊與廟旁的香客山莊、素食館、媽祖文化博物館、寶鼎廣場、登山纜車以及其他配套設施組成,由泉州工匠師傅們依山而建,氣勢磅礡,設施齊備,集宗教、文化、旅遊於一體。而澳門天后宮鄰近路環高頂公園,坐落於疊石塘山頂的小山丘上,佔地近七千平方公尺。廟宇坐西朝東,整個廟群按閩南古建築風格進行設計,並參照媽祖廟傳統規制進行布置,匯集世界各地天后宮的建築精髓,選用優質木材和花崗岩加工雕琢,雕樑畫棟,氣派宏偉,建成後的澳門天后宮將成為澳門的古建築精品 ◦ 樓臺宇頂雕龍飛簷,金色琉璃熠熠生輝,通過宮前長達六十餘米的階梯,走進厚實華麗的亭式山門,方形的主體建築中央是漢白玉圍起的祭壇。一條迴廊把大殿、梳妝樓、鐘樓和鼓樓等建築連為一體,長廊內設媽祖文化博物館。 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主席顏延齡先生與澳門媽祖文化村天后宮管理委員會主委陳明金先生,致力於推動媽祖文化,舉辦的「媽祖文化研討會」,邀集兩岸三地的專家學者,就媽祖文化進行深層次、寬領域、多方位的研究。自西元二零零一年起至二零零九年共舉辦七屆的「澳門媽祖文化旅遊節」,在海內外產生了極大的迴響,也將媽祖文化打造成澳門重要的文化品牌。

澳門媽祖文化旅遊節

每逢農曆九月初九媽祖成道之日,澳門就會舉辦隆重的媽祖文化祭典活動。西元二零零九年十月二十六日所辦的「第七屆澳門媽祖文化旅遊節」。據歷史記載,媽祖的故鄉在河南,遂邀集河南為此屆文化旅遊節的協辦單位之一。活動中除有澳門各界群眾以及來自廣東、福建、台灣、東南亞等地的人身著中國傳統服飾,或舞龍舞獅,或載歌載舞,旌旗招展,盛裝來到媽祖天后宮祭拜,人數超過兩千人。在開幕式,還有來自河南少林武術館的十七位少林小子的功夫表演、河南省歌舞劇院的管弦樂演奏、新鄉市藝術團的舞蹈雜技表演。晚會在澳門佑漢街市公園的露天舞臺上,河南代表團還為澳門觀眾送上了一場包括少林武術、雜技、民樂、聲樂、舞蹈、豫劇、魔術等的大型文藝演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