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斗 東螺開基祖廟天后宮
  • 最新消息
  • 宮廟介紹
更新中
溯源話東螺
彰南平原的母親─東螺媽 東螺祖廟天后宮(又稱東螺媽祖廟或東螺廟,平埔族後裔稱東螺太祖廟),其宗教歷史地位不凡,主祀北斗鎮民口中所傳頌的東螺媽。關於東螺媽的史蹟源流,可溯自明末清初,東螺漢人先民渡海來台,為保安然橫渡險惡的黑水溝(台灣海峽),祈求海路之平安,乃詣湄洲祖廟迎請原鄉信仰─媽祖,護航來台,先民進入了東螺舊番社內「舊社」(今溪洲鄉舊眉村)屯墾後發展有成,形成街肆庒社,先民感念媽祖聖恩庇佑,信仰者愈篤參詣者絡繹於道香火鼎盛,乃集資首議建廟,將暫厝媽祖金身的平埔公廨番寮改建,乃於東螺舊社創立了彰南第一古廟天妃祠廟,供奉著自湄洲而來先民渡台守護神─媽祖聖像。寫下了彰南平原,古東螺移民開墾史的首頁。 東螺祖廟天后宮的創建年代並未有明確的史料記載,然而在台灣開墾的初期,只要有閩南人的地方,大多有祠祀媽祖。東螺祖廟天后宮的肇建淵源與東螺漢人聚落之形成息息相關,和平埔族東螺社、眉裡社、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敬立於乾隆二十六年(一七六一年)「重脩東螺舊社天后聖母廟祠祀功德牌記」中有這樣的記載:「……螺陽建興天妃祠廟崇祀聖母祖姑由來舊矣焉……稽昔自康煕丙辰歲先輩之人鳩資以修興……。」牌文中康煕丙辰歲即康煕十五年(一六七六年),這是有關東螺媽信仰最早之記載,亦說明東螺媽祖廟創建之年代應該在康煕十五年(一六七六)之前,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之歷史。 五行八郊十三境之水郊金安瀾,喜充東螺天后聖母香燈祀業《西河堂》林香祀收執帳冊,亦有這樣的一段記載:「……夫閩省無處不建興天后廟祠,俗稱媽祖宮以崇祀天上聖母其靈應昭彰,在人耳目,薦馨香…如東螺我林姓祖姑之廟溯其來源,可謂之悠久……祖姑東螺媽,相傳自明朝永曆年間,乃由螺陽先賢總董林鳳臣之先祖林金越自福建莆陽迎請而來……。」《彰化縣誌》記載天后聖母廟……一在東螺街……」。清代郁永河《海上紀略》「相傳神為莆邑湄洲東螺村林氏女……。」《海上紀略》所說的東螺村是否就是東螺媽稱呼之源由,是值得研究及耐人尋味的。 東螺祖廟康煕十五年(一六七六)的重脩為最早的信仰記錄,經乾隆二年本街總董林鳳臣倡首捐題,拓其媽祖廟之舊址至乾隆二十五年(一七○六)已經歷了八十餘年。因地處東螺溪畔屢遭水患,廟貎已呈傾頺,乃謀集街肆庒社之境眾捐資準備進行重修,東螺祖廟自乾隆二十五年秋(農曆九月)開工,乾隆二十六年孟春(農曆二月)完工,經歷了六月餘完成了東螺祖廟的重修,重修後的東螺祖廟,廟貌整麗,殿宇聿新,丹青煥耀。乾隆二十六年地方仕紳將此次重修的始末有功銜者,鎸刻『重修東螺舊社天后聖母廟祠祀功德牌記』,牌文中記錄了東螺漢番先民一同捐資整修了東螺媽廟,亦記載了彰化知縣張世珍歲末冬巡行至東螺觀風問俗,仰沐聖母神恩善庇里鄉,得登廟堂,膽禮參拜東螺媽。喜充大緣捐官俸敬置本街觀音亭畔瓦店壹座三間,又購置源成號米舖西畔曠地一所起蓋一落店屋,俱充入廟,全年店稅租息,永交東螺廟住僧掌管,輪流生息公議後用。同年亦批允了廟內僧人,設渡濟人其所收渡稅作為東螺社義學師修脯之資,為東螺祖廟的公益事宜,作了完整的制定,街民感念知縣張世珍之福澤,仝立長生功德牌座附安在東螺廟堂永久紀念。
古老的東螺媽信仰,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祂存在著一個很特別的文化現象。彰南平原的平埔族社民在經過了年久的文化融合後,也開始參拜起漢人的信仰神明,因而東螺媽成為了東螺社眉裡社社民的信仰之一,所以東螺媽被舊稱為「番社媽」、「番仔媽」、甚至還有「番婆媽」的稱呼,這在台灣媽祖信仰文化上是非常獨特的。 乾隆二十六年(西元一七六一)『重修東螺舊社天后聖母廟祠祀功德牌記』中亦有這樣一段之記載:「……昔時庒社民丁,志念本源集股鳩金福置祀業,立爐輪東隆祀,歲逢季典,諸番漢民並集,齊備菓品酒筵豎旗設醮祭告於廟……。」 又 道光十九年(西元一八三九)的一紙地契《清代台灣大租調東書》(第三冊)頁517~518。中提及:「同立開墾字人東螺西保眉裡社番巴難胡,水生大怡得意,雪加成等眾番,有曠埔地一所,坐落土名在茄苳腳莊西勢車路漧……今己成田,同眾番約自道光十九年起,帶納番租二元,抽出一元以為天上聖母,又一元以為福德爺演戲費用……。」 又 道光二十一年(西元一八四一)古東螺地區媽祖正炉總董庒仝眾紳耆敬立,現今奉祀於東螺祖廟內一長生祿位牌文中書: 「……東螺西保眉裡社業主巫留大夷,巴難秀,水生大夷,咖蚋巫士,眉順未說等眾合有本社界內水田埔地壹所,座落土名在茄苳腳三抱竹圍溪墘圳厝,今喜捨施落東螺祖廟天后聖母晉福德老番老太祖座前公香永為奉祀香燈緣田……。」又更直接證明彰南平原的平埔先民與東螺媽的信仰關係。 往昔整個彰南平原古東螺地區幾乎都是東螺媽的信仰圈,從眉裡社熟番,將從漢人收來的地租捐獻一部份作為酬謝媽祖的戲金,從現存的地契,功德牌記,長生祿位牌…中可見得平埔族熟番也拜起了媽祖,舊時東螺媽的信仰力量是相當深遠的,它使不同的族群融合,這台灣媽祖文化史上,首尊為「平埔仔媽」,三百多年來默默地守護著居住於這片土地的子弟蒼生,不論漢人或是平埔族人,在東螺媽的指引下,這最道地的台灣原鄉文化源脈漸漸露出曙光。 直至今每每東螺媽的供品桌上依然可看見信徒拿著檳榔、香煙、米酒、芋頭、油飯、雞冠花、圓仔花…等敬奉供品,前來祭祀東螺媽的特殊景象,南投埔里鎮籃城里東螺社平埔後裔,依然年年回到他們口中的東螺太祖廟(東螺祖廟天后宫),謁祖進香,追本溯源。 清嘉慶十一年(一八○六)由於東螺溪氾濫成災,加上兵禍(蔡牽之亂),以及漳泉分類械鬥,「東螺廟」傾圯,媽祖金身諸神像及相關文物移請,改由東螺一百廿五庒大公館總董庒恭設紅壇由轄下各村庒輪流奉祀香火。然而地方盛傳東螺媽曾顯示街眾庒民,諭示 :『東螺街將發生大變故,將有洪水氾濫及人禍之災,人丁宜速遷離避難』,然而媽祖「救民慈悲度一切苦厄」,不惜洩漏了天機,結果還是劫數難逃,果真不久天災傾至,媽祖因洩漏天機遭天懲罰,更以遭己身毀廟替生民承受劫難,變成無廟可居被罰寄人籬下的生涯,改由東螺一百廿五庒值爐祭祀。 東螺媽的信仰,考其源流則益發思古之嘆!位於溪州舊眉村的村民自古對東螺媽的香燈延續,不遺餘力。相傳在東螺廟傾圯之際,村民捨身搶救媽祖金身文物有功,緣此日後每當東螺一百廿五庒迎媽祖時,享有敬奉「龍頭香」之權利榮耀,由此可見溪州舊眉與東螺媽的歷史情感,淵源深厚。 清領時期,東螺舊社街(東螺街)是彰南地區最繁華的街肆,居南北物流,山水物產集散之樞紐,市況殷繁。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的一紙地契《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第二冊)頁359~360。中提及:「立開墾永耕字人東螺社番通事巴難宇士﹐有承祖父遺下荒埔一段﹐址在七張犁南勢……今因離社窵遠﹐不能自墾﹐爰是招得東螺街益美號布店內黃泉官出首承墾……」從中亦可得知東螺街已有益美號布店等固定店舖的存在﹐這時期的東螺街已有一定程度的繁華﹐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清廷在鹿港設立正口和福建蚶江對渡﹐鹿港成為台灣僅次於在台南安平的重要港口﹐而以東螺溪和鹿港相連的東螺街﹐也被納入鹿港的經濟圈而盛極一時。因而坐落街頭的東螺媽廟﹐終年香煙繚繞﹐是街肆庒民的精神支柱信仰中心,有著「街頭媽祖宮,街尾觀音亭」之俗諺,早在漢人進駐這片土地之前,平埔族人早就率先開墾了這片土地,也開啟了彰南平原文化發展,伴隨著東螺街的成形,東螺媽的信仰也順勢的成為古東螺地區最具歷史文化,人文深度的媽祖,是彰南平原開發最重要的歷史見證。 東螺媽祖渡台三百多年以來,歷經了不同的世代,地理環境的變遷,不論天災人禍,媽祖聖德參天 ,顯靈福澤眾生,對東螺子民而言,其地位崇高,信仰涵蓋了古東螺地區一百廿五個庒頭,綜而言之『東螺媽』,為全台少數於康煕年間即已建存的祠廟,堪稱彰南平原精神信仰的母親廟。 東螺媽自古以來其顯靈事蹟與傳奇故事不勝枚舉,對東螺的子弟蒼生而言,祂像是一位和譪的長者,是疑難解惑的傾訴對象,是茶餘飯後的話題所在,關於祂的傳奇軼事,具有深厚的鄉土民情,是一代流傳一代的在地文化。 然則遙嘆!往昔人事已非 ,惟東螺媽仍然一直陪伴撫慰著這一片土地的子弟,人世間的缥渺自是短暫無常,東螺媽的精神力量,卻是永恆地駐足在這一片古老的土地,因為祂是彰南平原的母親。

特色介紹
東螺媽制水災、收田螺精…等傳說。東螺媽歷史悠久,流行的諺語、傳說很多在此轉述一則。 【東螺媽講無情,水淹三角湧】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歲次戊戌,東螺溪沿岸發生戊戌大水災,因為濁水溪支流,清水溪上游,草嶺潭潰決,流路北移,洪水回歸舊濁水溪故道,使東螺溪成為濁水溪下游的主流,溪水大漲勢如奔馬,北斗全街浸水,沙仔崙(田中舊街仔)、曾厝崙、饒平厝(田尾鄉)北勢寮土地大量流失。據說當時水災前一夜,北斗街東螺媽託夢給武秀才陳作舟說:大水淹至三角湧(今五權里普渡公壇前),隔天果然洪水湧至,武秀才陳作舟不知道三角湧在何處,眼見洪水越漲越高,陳作舟拿香:呼請東螺媽,順手在地上一插,說這裡就是三角湧,滾滾洪水果然只淹到那裡,又傳當時洪水退了之後,眾人入陳宅參拜感念媽祖庇佑,發現軟身的東螺媽衣袍濕透,金柳二神將滿面汗濕,眾人始知東螺媽以其神力,化解本境的災難,居民得以安居,以後每年農曆八月十二日,東螺溪沿岸都會作水醮,拜溪王以求平安。 北斗溪底流傳一句俗諺:「東螺媽講無情,水淹三角湧」。意喻天命難違,媽祖說情也無法改變。

團隊組織
1.東螺超吸睛的報馬仔,造型不一樣‧‧‧‧‧‧ 東螺媽祖的香陣隊伍前,一定要看看這裡人氣指數非常高的報馬仔,與其他廟會的報馬仔不一樣, 東螺的報馬仔不穿草鞋、不掛豬肉、沒有油紙傘,頭上卻戴著一頂內裡復古的台灣花布大草帽,很特殊的是通常媽祖繞境的活動中報馬仔只有一位,東螺迎媽祖的報馬仔卻有為首的一位及其他若干隨從,為什麼東螺的報馬仔會戴花布草帽穿鹿皮毛衣,揹著大葫蘆布袋及弓箭武器,手執芭蕉扇和紙燈籠?原來這是早期東螺番社平埔族人有種工作類似郵差的傳訊人,他們負責幫人帶著傳書信聽候『通事』官員差遣,且由未婚少年擔任之,年輕見東螺社番(麻達)健腳勇士,擔任傳遞官方公文信件,以快跑加急遞送重要文件而被稱為『飛番勇士』。 彰南平原古老的東螺媽,是漢人與平埔族人因族群融合與而產生的共同信仰神明,東螺媽的迎香陣中融入平埔族傳訊人的特色,而有這個造型吸睛的花布草帽報馬仔,當時的平埔族傳訊人會把信件公文置於在塗滿油脂防水的大葫蘆內來傳遞,後經改良為葫蘆造型的布袋,由原本放置公文書信,演變成置奉媽祖令牌令旗的功用,從傳遞公文到變成媽祖駕前傳遞號令的工作,可看出台灣信仰文化的融合和可愛之處。
2.東螺街五行八郊十三境 所謂「郊」是指清代商行的同業公會組織或稱郊行。商行由大陸泉州,廈門 等地運送日用品來臺批發出售,也將台灣出產的糖米等物品銷往大陸。 郊行可分為內外郊,內郊是零售商的行會,由經營同性質商品的商行所組 成,如糖郊、油郊、郊等。東螺街的郊行大多屬此一類型。外郊則是從事進出口貿易的批發商行會,由同一地區的商行所組成,如泉州、廈郊分別對泉州、廈門等地的專屬貿易船運業。 清乾隆四十九年 (1784) 清廷在鹿港設立正口和福建蚶江對渡,鹿港成為台灣僅次於台南安平的重要港口,以東螺溪和鹿港相連的東螺街,也被納入鹿港經濟圈,而日益繁榮成為彰南平原最重要的內陸水運站,更是政治商業,交通及文教的中心,形成一個極富盛名的文化發祥古都。 嘉慶年間,東螺街已經發展出十三個郊行舖會,人稱「五行八郊」舉人楊啟元撰以:盛安興隆,崇慶合慶,廣元萬長和等十三個字,作為東螺街十三個行郊鋪會之排序。即泉郊金盛順,水郊金安瀾,乾郊金興順,糖郊金崇興,油郊金隆順,布郊金慶昌,染郊金合順,米郊金豐隆等八郊。所謂郊的字就是雜貨店的意思。 另有茶舖金廣源,藥舖金元昌,料館 (竹料、福杉) 金萬利,香舖金長和,糕餅舖金合興等五大行舖。 東螺街的行郊舖會除了維護商業的共同利益為基本目的外,還擔負天后宮廟會慶典,輪值祭祀東螺媽。及排解地方糾紛,發動公益善舉等功能,時至今日,雖然這些古老行業沒落了,郊行早已倒閉,但每當北斗街迎媽祖的廟會中,仍可看見五行八郊的燈車,大燈上書寫著各行會團體的古老名稱,見證東螺街的繁華盛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