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澳龍鳳宮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原名天妃廟,廟前為官嶼渡口,居民乘船前往廈門前往往到此進香,故香火鼎盛,一度為金門最大的媽祖廟,人稱「青嶼祖厝官澳宮」,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為修建防禦工事將附近的廣澤尊王廟拆除,廟內的廣澤尊王遂移至天妃廟供奉,天妃廟也因此更名龍鳳宮。
因特殊的時空背景,龍鳳宮兼容「天妃廟」、「鳳山寺」、「赤埕宮」的神明,也促使龍鳳宮成為地方上的信仰重鎮。「龍鳳宮」因廟內主祀廣澤尊王與媽祖而得名,現址本僅主奉媽祖,稱「天妃廟」,據《金門志》記載創建於明代,而廟中〈龍鳳宮重修誌〉石碑也記載,龍鳳宮的創立時間,至此時「已歷三百餘年」,推測時間約落在明鄭時期以前,而根據廟內官方的寺廟登記資料,始建年代則為明神宗萬曆39年(西元1611年),為浯島清代以前少數天后宮之一。
龍鳳宮內主奉2尊廣澤尊王,其中的「小廣澤」,原供奉在「新厝甲」前海邊的「鳯山寺」(另有一說為店仔口甲海岸的「聖王公宮」),後因海水侵蝕而坍塌,村民於是用原有建材重建之,民國38年(西元1949年),國軍轉進金門,為應軍需,廟宇被拆,廣澤尊王則移駕,後人改廟額為「龍鳳宮」。
主祀關帝爺的「赤埕宮」,原位於塘頭號稱「萬人煙」的楊姓聚落,但因聚落海岸旁大批樟樹林植被枯死,導致凜冽海風、風沙長驅直入,村民不堪負荷,大舉遷村前往福建定居後,民眾便將坍圯後的「赤埕宮」神明亦迎入龍鳳宮內。金門有一句俗諺說:「青嶼祖厝、官澳宮」是指昔日的龍鳳宮最富麗、青嶼張氏家廟最堂皇,可顯當代於信仰圈之重要性。目前祭祀圈為官澳與塘頭聚落共8個甲頭(祖厝甲、鋪頂甲、西甲、中甲、塘頭甲、寮甲、新厝甲、店仔口甲)。
龍鳳宮在風水學而論,座擁「蟾蜍穴」,為坐山觀海、居高臨下的方正格局一說,視野遼闊宜人。曾於清道光年間(西元1821-1850年)重建,民國後曾有整修,民國96年(西元2007年)9月6日經公告指定為縣定古蹟,為以延長舊建材存年限,引用現代化補強工法,民國101年(西元2012年)11月修復落成,使成今日風貌。傳統閩南式豪華建築,為昔時地區寺廟之最,宮內廳戲臺空間,更是金門地區僅見。門廳的彩繪門神華麗不失莊嚴,廟內的水墨壁畫,磚砌、木雕與磁磚彩繪等裝飾美學,十分珍貴,也保存地方特有的信仰與歷史文化資產。
龍鳯宮的建築形式為二進式七開間的廟宇,正面出簷是大展步、屋頂是三川脊,前後進明間以軒棚連接,將龍虎井移至兩側次間,後方基座抬高3尺,使得建築物顯得神聖高大,整體建築類明代宮廟的形制。
室內裝飾種類多樣,第ㄧ進正面水車堵泥塑彩繪、對看堵的泥塑龍虎圖樣、木雕屏扇、花鳥彩繪裝飾,第二進後殿以木屏扇之金漆透雕花瓶、吉祥如意、花開富貴彩畫、捲棚的獅、象座斗與60幅由林天助師傅親手繪製之意涵「忠孝節義」的黑白壁畫等,壁畫內容掌故皆出自《封神榜》、《三國演義》、《岳飛傳》等歷史通俗小說,繪製過程,以高粱桿代替毛筆製圖的手法,堪稱龍鳳宮的特色。現今壁畫因歲月摧殘,畫幅上的字樣和圖示有的無法辨識清楚,有些呈掉漆剝落現象。
相傳宮內的「大廣澤」尊王的底座和王帽是從大陸飄來,起初並無金身。某一天,一位綁蓑衣師傅在宮內工作時,忽然無端起乩,傳神明旨意取金身。在旗、鼓、輦的前導下,於西園村前方金龜山破井之中,取回一截樟樹樹幹,由佛雕師傅雕刻,供善男信女膜拜至今。另外,據地方耆老指稱,後浦頭慈德宮內的廣澤尊王亦是同一師傅用同一塊木材雕琢而成。
民國47年(西元1958年)八二三砲戰,亦有傳說龍鳳宮媽祖,頭披彩色花巾站在廟宇屋頂護衛整個村落,並將可能掉落在村莊的砲彈撥開。由於龍鳳宮內諸神祇的庇佑,將村民的損失減到最低,落在後殿的砲彈也因此未曾引爆。
龍鳯宮內有3尊媽祖,俗名大媽祖美麗、二媽祖美花、三媽祖美蓮,聖誕日皆不同,統一於農曆3月23日舉行醮儀典禮。廣澤尊王誕辰於農曆8月22日,這天是官澳村一年中3次大拜拜之一,當天照例要演戲酬神,請諸王爺出巡吃三牲粿,廟會範圍甚而遠至鄰近的吳坑村。
金門地區供奉廣澤尊王的廟宇不計其數,然主奉神祇的只有龍鳳宮、金沙鎮呂厝村朝山寺、內洋村景山宮、金湖鎮后壟村。官澳為金門北岸重要港灣,龍鳳宮的祭祀活動,已流傳三百餘年,見證金門早期聚落發展與海運的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