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中市 萬和宮
  • 最新消息
  • 宮廟介紹

犁頭店聖母廟,護佑墾荒者與南屯人

萬和宮又稱「犁頭店聖母廟」,它的建立與台中地區的漢人開發史有密切的關係。
萬和宮所處的南屯區是台中市開發最早的地區,原為巴布薩平埔族貓霧栜社所居住的地區。明鄭大將劉國軒便曾因番亂駐兵於此。
清康熙年間彰化大肚山番社之亂,清廷派總兵張國平亂,並於清朝康熙二十三年(西元一六八四年)奉命率領泉、漳、汀、潮、惠、嘉等六府十二姓人士來台灣中部開墾,爲求航海平安,遂恭請湄洲媽祖護佑來台,平安抵達社地後,感念媽祖庇佑於是草創一祠,供奉膜拜。南屯區位居彰化平原進入台中盆地的要衝,因開墾需要與地利之便,南屯成為交通樞紐與墾地交易中心為最重要的聚落機能,工匠們集居此地製造農具,以供應拓墾者所需,打製犁頭的農具店舖群聚於街坊,所以南屯在當時稱為「犁頭店街」,也是台中市最早形成的市街。
雍正四年(西元一七二六年)由張國之子張嗣徽捐贈廟地現址,由犁頭店地區張姓以外的廖、簡、江、劉、黃、何、賴、楊、戴、陳、林等十一姓氏,鳩資建廟,於同年九月二十日完竣,並將廟定為「萬和宮」,希望藉由祭拜媽祖,保佑不同族群能萬眾一心,和睦相處,共謀地方發展。因當時南屯地名為「犁頭店」,萬和宮又稱「犁頭店聖母廟」。嗣後百餘年來香火鼎盛,道光元年(西元一八二一年),萬和宮因地震受損由十一姓氏族各字姓集資修復廟殿。 民國七十四年,萬和宮經內政部評列為國家第三級古蹟,民國八十八年政府為配合古蹟修復工程,於民國八十八年七月十六日動工,全部工程於九十年十二月底順利竣工,並於九十一年十月二十九日舉行三級古蹟工程竣工啟用及天上聖母等眾神尊入火安坐大典。

鎮殿老大媽與喜字姓戲的老二媽

正殿除供奉由張國總兵恭請來台的鎮殿開基媽祖,俗稱「老大媽」,還有嘉慶八年的老二媽,光緒十二年的聖二媽與聖三媽及民國六十五年的聖母老二媽,後殿主祀觀音菩薩,左祀註主娘娘,右奉張國及賴清標祿位,左廂配祀關聖帝君,右廂配祀神農大帝。
據傳嘉慶八年(西元一八零三年)十一月,所增塑的老二媽神像為西屯廖姓閨女來附靈者。相傳當時神像完成後,剛好在西屯大魚池(今西屯區西安里)有一位廖姓黃花閨女突然去世,她的魂魄飛往萬和宮,當時正舉行老二媽開光點眼的儀式,一位賣針線化妝品的「什細仔」在路上遇到該女欲前往萬和宮,乃請託「什細仔」帶話轉告其雙親勿傷心,並交代門前桂花樹下埋有龍銀可取出為用。其母聞之,趕至萬和宮探尋,見老二媽神像有淚水從眼滴下,如愛女已羽化而去。此一膾炙人口之傳聞被列為犁頭店媽祖神蹟之一,自此犁頭店媽祖乃與西屯結下不解之緣,自嘉慶年代以來,西屯區廖姓人氏乃稱萬和宮「老二媽」為「老姑婆」,一如台灣各地林姓稱媽祖為「姑婆」,並三年一次請迎「老二媽」回娘家大漁池敬拜,成為當地習俗之一。

街屋型建築,草根華麗風

萬和宮坐西朝東略偏南,屬於街屋型廟宇,平面為日字形,屬於一座三進兩院硬山式的建築,依序是三川殿、正殿、後殿,以過水迴廊銜接建築體。廟前有廣闊的廟埕,正前方有座演戲台,前右側是萬和大樓。三川殿為三開間,屋頂是二重脊燕尾翹脊,門神分別為秦叔寶與尉遲恭鎮守廟門,兩旁為宮女侍者,手持「香、花、茶、果」,門神是民國九十一年重修時由丁清石匠師所繪製。正殿正殿的拜殿屋頂有「鳩吻」剪粘裝飾,內部以捲棚處理,四點金柱中前二柱以龍柱,及二柱為洗石水泥柱,以座獅為疊斗,在大通中有二隻鳳凰展翅,中間以如意紋連接變成之通橢,出居處有「惡蕃扛南瓜」雀替支撐屋簷。正殿共有七對柱,第三、六對為四點金柱,第一、七對為簷柱,在第一、二對簷柱間之員光,左為「松鼠咬葡萄」,右為「松鼠吃南瓜」,均意合「多子、多孫」四點金柱之間木架構為「三通五瓜」瓜筒,造型短小矮胖,大通樑與增柱問以「鰲魚」作為雀替,在大通樑上有「雙龍朝入卦」,正殿屋頂中脊有「寶塔鎮守」剪粘,二旁有雙龍護塔。
後殿亦稱「觀音殿」,其屋架與正殿相似,但形式構造均較正殿簡樸;深度亦較淺,高度略降,屋頂以馬背處理屋架是童柱,以短柱取代瓜筒,在大通、二通、三通處各出一栱以雞舌木固定。後殿左、右各有一栱彎形以磚砌成之側門,左側門上書「曉霧」門板上書「精忠」、「義勇」通往關帝廳。右側門上書「祥雲」門板上書「教稼」、「明農」通往五穀王廳。屋頂中脊上有剪粘裝飾,左邊是「鹿馬同春」,右邊是「牡丹花開」。後殿兩旁有城隍爺與土地公神龕,其基座有精製的磚雕,在傳統建築中是很珍貴的藝術作品。

街屋型建築,草根華麗風

萬和宮坐西朝東略偏南,屬於街屋型廟宇,平面為日字形,屬於一座三進兩院硬山式的建築,依序是三川殿、正殿、後殿,以過水迴廊銜接建築體。廟前有廣闊的廟埕,正前方有座演戲台,前右側是萬和大樓。三川殿為三開間,屋頂是二重脊燕尾翹脊,門神分別為秦叔寶與尉遲恭鎮守廟門,兩旁為宮女侍者,手持「香、花、茶、果」,門神是民國九十一年重修時由丁清石匠師所繪製。正殿正殿的拜殿屋頂有「鳩吻」剪粘裝飾,內部以捲棚處理,四點金柱中前二柱以龍柱,及二柱為洗石水泥柱,以座獅為疊斗,在大通中有二隻鳳凰展翅,中間以如意紋連接變成之通橢,出居處有「惡蕃扛南瓜」雀替支撐屋簷。正殿共有七對柱,第三、六對為四點金柱,第一、七對為簷柱,在第一、二對簷柱間之員光,左為「松鼠咬葡萄」,右為「松鼠吃南瓜」,均意合「多子、多孫」四點金柱之間木架構為「三通五瓜」瓜筒,造型短小矮胖,大通樑與增柱問以「鰲魚」作為雀替,在大通樑上有「雙龍朝入卦」,正殿屋頂中脊有「寶塔鎮守」剪粘,二旁有雙龍護塔。

戮力於文化扎根的蕭清杰董事長

萬和宮,一座台中地方的古蹟媽祖廟,卻是全台最有文化氣息的媽祖宮廟之一。
對發揮寺廟的社會功能,及在宗教文化界影響之深遠,皆是有目共睹。 默默苦幹的團隊背後,決策推動的靈魂人物,正是自稱「犁頭店的原住民」的蕭清杰董事長,他以一生的經歷探索出萬和宮精神的源頭活水。
蕭董事長自幼家中務農,為了減清家中的負擔,選擇了職業學校。畢業後,參與公職考試,順利投身為公務人員,由基層服務做起,從未懈怠,並秉持一步一腳印的精神「人在公職,服務為民」,長達四十三年的公務生涯,也因此和地方民眾建立了濃厚的感情。
蕭董事長是歷屆服務台中市南屯區最久的區長,為期十四年之久!早已成為南屯區居民心目中的大家長。之後,民國八十二年接任台中市民政局長,任內大力推動戶政事務電腦化、ISO認證以及改善戶政事務所辦公廳,因此大大提升了服務品質,也使就任時民眾的服務滿意度由原來的百分之六十五,提升至百分之九十七,徹底改變了民眾對戶政事務所的刻板印象。
從公職退休後,蕭董事長接任萬和宮董事長,因著深厚的地方基礎,以及擔任民政局長時,對寺廟的深入瞭解,他一改古老寺廟過去給人固步自封的保守印象,展現全新蓬勃的朝氣。
蕭董事長堅信「文化傳承由寺廟而來」,並認為「寺廟不僅僅是一個信仰中心,更是一個民俗文化藝術傳承中心的文化工具」因此,他花了大量的心血人力去做文化扎根的工作──為了提供信眾汲取文化養料的寶庫,萬和宮擁有全省宮廟少見的完善圖書館;為了發揮寺廟的社會功能,他成立了「台中市萬和宮導覽志工隊」,以提昇當地產業的文化價值;為了推動地方文化傳承,他除積極規劃多樣的民俗活動外,還委請學者專家編纂各式出版品…… 基於對南屯地方有著深厚的情感,蕭董事長回饋地方的心意從未減少,鼓勵年輕人驅善向上、幫助貧苦……皆屬其作功德的方式。他也期許大家一起重視、關懷、並參與各項民俗文化活動,讓傳統文藝代代相傳且歷久彌新,萬和宮成為媽祖宮廟的文化典範。

「字姓戲」酬神、娛己、解鄉愁

「字姓戲」和穿木屐踩街,是萬和宮的兩大重點活動,也是全省獨一無二的特色;除外,萬和宮文教基金會的年度活動不斷,包含二零零九年中秋節同樂晚會、「轆溪風情南屯地區陶藝家聯展」、發放信眾子女獎學金、第二屆萬和美展徵件,和冬季消災祈福法會等。萬和宮不只是南屯地方的媽祖信仰中心,更是帶動台中市成為文化、教育與經濟的推手之一。
相傳清道光四年(西元一八二四年)時的媽祖誕辰前夕,農曆三月廿日於旱溪媽祖遶境南屯十八庄至南屯時,「老二媽」例行接駕,並相隨遶境南屯老街至田心仔。遶境完畢,「老二媽」神轎回返,竟然重如萬鈞,無法抬入廟内。眾信徒不知所措,擲筊得示,以演「字姓戲」娛神代替遶境,每年自農曆三月廿一日起,由四府及各字姓舉行三獻禮,並演梨園戲,請媽祖觀賞,始獲首肯,神轎才順利入廟。隔年,農曆三月廿一日起萬和宮就會在廟埕前開演「字姓戲」,先演漳州戲、廣東戲、泉州戲、汀州戲熱身,接著「字姓戲」正式登場,由張姓開始,持續兩個月,迄今歷代不斷,已成為地方重要傳統民俗活動。由於南屯信眾增加,早期的十二字姓,已增至廿八字姓;每日三棚、四棚、十棚不等,最多曾有一天高達十八棚,並曾有二年高達一百棚的紀錄,可謂盛況空前。根據「萬和宮志」記載,字姓戲會產生於道光年間是因為當時的貓霧栜(台中盆地)已經開發完成,早期移民生活安定溫飽之餘,轉而追求精神生活;加上眾多移民離鄉背景到異地,甚少娛樂,每年透過宗教酬神活動,娛己兼解鄉愁。

犁頭店慶端午,千人木屐踩街

萬和宮另一項年度重頭戲,就是端午節穿木屐踩街的活動。台中市端午節沒有可供划龍舟競賽的溪流,但台中市發源地南屯犁頭店老街,卻流傳一項兩百多年的踩街民俗活動。穿木屐踩街目的是要吵醒當地傳說中貪睡的鯪鯉(穿山甲),護佑勤奮的民眾,讓民眾生意興隆,萬事如意。二零零九年的活動,首度舉辦千人穿木屐踩街,民眾踩完街後,還可將精美木屐帶回家留念,另贈送民眾印有萬和宮媽祖廟等老街景點圖案的祈福拼圖外,也照往年舉辦穿長木屐競走等趣味競賽,並提供美味可口的麻芛、魚丸湯讓民眾品嚐。

萬和宮文物館

民國八十四年四月設立,典藏豐富,蒐集台灣舊時生活與禮俗節慶所使用的器皿文物,見證犁頭店歷史之廟宇傳承古物,極富社教功能與文化意義。

麻芛文化館

由財團法人萬和文教基金會於西元二零零四年十月二十四日設立『麻芛文化館』,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所指導的全島第三十二座地方文化館,也是台中市第一座民間地方文化館。在館內可以看到南屯區的歷史軌跡;以及南屯在地人田心仔大戶賴清標後代保存祖傳雜貨店「隆源號」店章、鴉片絲盒與銅幣錢盒等物品,極其珍貴;更可透過圖文與公仔模型模擬早期犁頭店種植黃麻與麻芛的農村生活景象;以及創意藝廊展示南屯人利用麻芛編織與染布的創意品,是早期與現代南屯務農者的生活縮影。

慶隆打鐵店

南屯「犁頭店」名稱緣起於這裡曾經有許多「打鐵仔店」,專門製造各種農具。全盛時期打鐵舖達二十九家,如今僅存「慶隆打鐵店」。老闆蔡慶隆老先生開朗好客,從事這個古老行業已有四十餘載,由於熱愛鄉土文化,他不但繼續經營,並且把整個犁頭店傳給老二源順。

 

 

 

 

Top